“海绵城市”概念再度被推至前台。随着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陆续落地,以及今年以来南方多地再度遭受强暴雨袭击,再一次凸显其重要性。随着政策的不断加码,万亿级别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将启动,由此给相关行业带来的投资机会不容小觑。
万亿级别“海绵城市”项目启动
4月27日,第二批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出炉,共有包括深圳、珠海等14个城市入选。据了解,本次海绵城市试点5月10日申报结束,不到一个月就出结果,体现出海绵城市国家重视度。消息称,中央财政将对试点城市进行三年补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相比第一批16个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数量相当,且大多为一二线发达省会城市,财政支付能力较强。相关研究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乐观预计后续项目落定将快于第一批,而第一批试点城市项目也预计在二季度进入招投标高峰期。
其实,海绵城市之所以受关注,与近年来天气异常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有关,而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此前的雨洪粗放式管理不仅导致城市内涝,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较大破坏,虽然重建地下管网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城区管网线路复杂、改造体量大、资金需求度高而难以实现。如今,“海绵城市”因其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在经过去年第一批城市试点后,今年3月,“海绵城市”随即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继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海绵城市纳入了“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中国国家战略百大工程项目后,住建部于3月18日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明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八项规定内容,要求今年10月底前设市城市要完成海绵城市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4月,住建部进一步要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进度每月5日前上报;同月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城市管网与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建立海绵城市试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年初各项工作进程来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无疑已经成为各市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已如火如荼。“昆明五华区明确今年建设海绵城市试点,海南三亚‘海绵城市’规划评审确定建设用地74.7平方公里,山东济南把建设海绵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据悉共安排43个大项、137个子项,总投资79.26亿元,通过2至3年完成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任务。福建厦门敲定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总面积255.22平方公里……”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出现大幅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仅武汉、济南、成都、池州、遂宁、湛江等近20个城市的“海绵城市”总投资就达2671亿元,总项目量达到2052个。
“预计海绵城市的市场总规模约为2万亿元。”中投证券认为,以目前已经启动的16个试点城市的项目经验估算,海绵城市的总建设成本约为1.5亿~1.9亿/平方公里,一个城区就能拉动上百亿投资,目前试点城市项目配套资金到位总额已达到1491亿元。国务院在印发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强调:“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这一比例要提高到80%以上”。照此标准,若按照全国658个城市共计5万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估算,意味着2020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万亿,2030年总投资额将突破10万亿大关。
把握海绵城市建设阶段受益领域
研究人士指出,海绵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在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考核指标(试行)》规定中,海绵城市项目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透水路面以及地下管廊的建设;第二阶段涉及污水厂提标改造和城市中水回用等项目工程;第三阶段主要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在第一阶段,为了达到‘海绵城市’考核的指标,各个城市会优先选择易于实现的工程项目进行建设,而这一部分工程以市政府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工程施工单位参与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2016年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达2000公里以上。
第二阶段,考核指标中的污水再生利用率,饮用水指标等,都需求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标准的提高。同时,污水的再生利用也强调了中水回用设施的建设。
第三阶段,考核指标中的生态岸线修复,水环境质量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都要求超越传统的污水治理方式,利用城市自有的水生态环境,将城市污水进行净化,达到径流水系的水质标准。这里面不仅涉及到园林建设,也涉及到源污染控制和生态系统修复都需要环境监测的大量数据支持等,因此能够提供环境监测运营和大数据服务的一体商值得关注。(摘自和讯网)
1/1页